



上好思政课不是一件容易事,以讲概念、讲道理为主的教学说教有余,“文化味”不足。9月1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用鲜活事迹讲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做到“地坪花桥传万代”,培训还学习了故宫学院单霁翔院长主讲的文博课。
将抗疫中的“生命至上”作为使命初心教育的经典案例。加强使命初心教育,培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新学期的授课过程中,继续夯实思政课教师综合知识储备,将每一个知识点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与文化情境,充分诠释“爱人利物之谓仁”的价值追求。
将抗疫中的“举国同心”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鲜活教材。“公众参与性文化遗产不是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利,不是部门行业系统的工作,它是全民的事业。”好的思政课也一样,需要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社会科学等知识融入课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秉承“时时处处皆课堂,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原则,根据00后的认知特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感悟“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的团结伟力。
将抗疫中的“舍生忘死”作为担当精神教育的生动诠释。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充分挖掘抗疫这本思政活教材的内涵,培养学生事不避难、负重自强的担当精神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果敢品质,用抗疫中鲜活的人物事迹教育学生敢担当、敢负责、敢作为,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在问题面前敢抓敢管。
将抗疫中的“尊重科学”作为职业精神教育的丰富启示。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的摇篮,是孕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挺身而出、披甲上阵,展示了中国脊梁的真实形象和中国精神的真正内涵,展示了“爱岗敬业、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尊重追求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培养其职业道德,让熠熠生辉的工匠精神通过学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发展下去,自觉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中展现青春作为,绽放青春风采。
将抗疫中的“命运与共”作为人格心理塑造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格塑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根本方向和评价依据,关注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做到显性、隐性相统一,在思政课堂中举办文化活动来体现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向现代人格教育的迈进,最终实现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思政课充满文化味,将关爱汇集、将力量凝聚,全力保障青年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信息:杨栋、刘鹏飞 审核:聂峰